8.1 教育投资的含义与性质

  • 投资: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项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生产性投资、消费性投资。
  • 教育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和个人,投入教育领域中的,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教育投资分类:

  • 个人教育投资:个人因受教育而支付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 政府教育投资:各级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支出,即中央或联邦政府、州政府、省或地区、地方权力机构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
  • 社会教育投资: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对教育的捐助、资助和企业对职工在职培训所支付的费用。

教育投资属于生产性投资还是消费性投资?

  • 农业社会:教育是高级消费品,主要体现消费属性;
  • 工业社会:教育的生产功能明显,教育投资主要体现生产性投资;
  • 教育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教育的适应性。

不同观点

  1. 教育投资是纯消费性的投资
  2. 教育投资是纯生产生的投资
  3. 教育投资是消费性和生产性的统一
    • 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看,教育投资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
    • 从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看,教育投资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

对教育投资性质认识不同的原因:

  • 判别教育投资属性的标准不一致;
  • 考察教育投资属性的角度不一样。

8.2 教育投资的特点

  • 连续性
  • 递增性
  • 间接性:教育并不直接与经济发生联系
  • 迟效性
  • 固定性
  • 阶段性

8.3 教育投资的来源

  1. 国家投资:国家财政拨款——教育投资的最主要来源;
    • 中国国家教育投资由两大部分构成
      • 教育事业费
      • 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承担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
      • 准公共产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 不同阶段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不同,受益范围不同
  2. 社会投资:包括企业办学投资、社会对教育的捐助、为办教育而发行的债券收入,教育费附加,教育的社会税收,校办产业收入,学校地产收入和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入等。
  3. 学校自投
  4. 单位教育投资
    • 企业教育投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
    • 企业职工教育投资(专职教职工人员工资、脱产学习学员工资、职工教育经常费)
    • 职工教育经费
  5. 学生/家庭投资,主要表现为学杂费

教育投资的来源由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财政税收和分配体制等多种因素决定。

8.4 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政府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
  • 人口规模
  • 科学技术
  • 政治因素

个人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

  • 经济条件
  • 自身智能水平
  • 职业需要
  • 家长文化程度

教育投资一般遵循的原则

  • 利益获得原则 benefits-received——谁受益,谁负担
  • 能力支付原则 ability-to-pay——能力越大,支付越多;能力越小,支付越小

“三个增长”原则——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三个增长”:

  • 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 在校学生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 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8.5 教育投资比例

  • 内部比例: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之间的比例
    • 世界各国教育投资结构的共同点:
      1. 三级教育投资呈金字塔形(由下至上:初中高);
      2. 高等教育经费开支比重,随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高等和初等教育生均成本的差距越小。
  • 外部比例: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比例
    • 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 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比例
    • 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比例
    • 生均经费指数:生均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

  • 静态指标: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比重
  • 动态指标:反映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
    • 教育投资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重
    • 教育投资增长率与财政总支出增长率的比重;
    • 人均教育投资增长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教育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以一国在维持目标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所能承担的程度为上限,以维持目标增长率条件下所要求的最低限度人才供给量为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