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中国:二十世纪初)
-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西方: 古埃及的宫廷学校 雅典追求和谐教育——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人的价值 斯巴达推行武士教育——为了国家的教育、社会价值
中世纪: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
中国: 中国古代的教育:庠、序、校 中国古代三大学校类型:官学、私学、书院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系统 & 私学 并存,齐国 稷下学宫 荀子,孔子
(学校产生以后)教育阶级性的两种含义:
- 入学资格有阶级地位的差别
- 教育(目的、内容)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二)现代教育
-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 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三)未来教育
- 关注人的自由发展
- 关注教育技术的运用
- 关注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附→物的依附→自由个性
伊里奇《非学校化》
教育的概念
- “教育”一词的历史演变
- 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反映的是教育观的差异
- 中国“外铄说”与西方“内展说”的差异
- “主知”“主情”“主意”“主德”“主美”
- 广义&狭义
-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 (或一定阶级) 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普通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