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 三个阶段:
    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教育
    3. 清政府新政之后的教育改革
  • 教育思想
    • 张之洞“中体西用”
    • 康有为教育思想
    • 梁启超教育思想

洋务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起步阶段

区分概念:洋务 vs 洋务派 vs 洋务教育

  • 洋务教育:由洋务派主持和创办的教育事业,包括在中国创办新式学堂以及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两项事业:

创办新式学堂的动机:鸦片战争后,中国跟外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但是中国人懂外语的很少。

京师同文馆

概况

  • 1862 年由恭亲王奕訢上奏开设
  • 目的是培养本国的外交人员和翻译人员
  • 最早的官立新式学堂

课程设置:英文馆(1862)、法文馆、俄文馆、东文馆、天文算学馆(1867,标志着京师同文馆从单纯的外语学校转向了学习近代科学技术的一所学校)。

教师:教习

  • 洋教习,如 丁韪良,待遇好
  • 汉教习,待遇差

京师同文馆于 1872 年拟订的 8 年课程计划

第一年 认字、写字,讲解浅书; 第二年 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第三年 讲读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选编; 第四年 讲求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 第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第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第七年 讲求化学、天文、验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第八年 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对学生的要求

  • 八旗子弟
  • 正途出身
  • 后来引入汉族学生

学校管理:受制于外国人

  • 经费:来源于海关税收,受制于外国人
  • 校长:美国传教士,如丁韪良,受制于外国人

京师同文馆创立的历史意义:

  1. 它是中国人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官立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2.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体系完全有别于传统教育。
  3. 京师同文馆办学时间比较长,培养了大批人才。

军事技术学堂

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直接原因: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败给西方,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洋务派想要使中国强大起来。

举例:

  • 1866 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影响最大的近代军事技术学校
  • 1881 年,李鸿章于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培养海军人才

福州船政学堂 创办时间: 1866 年 创办者:左宗棠 管理者:沈葆桢 办学地址:福建福州马尾港 办学设置:

  • 前学堂(法语学堂)和后学堂(英语学堂)
  • 1868 增设“艺圃”培养造船技工,被称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
前学堂后学堂
语言法语英语
培养规格培养军舰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培养驾驶人员和海军军官
开放课程开设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开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
留学安排优等生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

实业学堂

洋务派开始重视实业的原因:中国民族工业兴起

1880 年李鸿章奏设天津电报学堂:

  • 设汉、洋教习,专业教学主要由洋教习担任。
  • 课程设置:
    • 初期主要教授打报等电报专业技术;
    • 后增设基础电信问题、电磁学、电测试等电学理论以及仪器规章、国际电报规约、各种电报制度与电报制度管理等。

中国最早的电报:19 世纪末开始架设从天津到上海的电缆

留学教育

1、幼童留美(1872-1875):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运动

容闳: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西学东渐记》

幼童出洋肄业局

容闳的计划:从 1872 年开始到 1875 年,每一年派遣 30 名留学生,四年大概派遣 120 名留学生,年龄大致是 10 到 15 岁之间。留学的期限是 15 年。

第一批留学生的籍贯,大部分都是沿海地区的,而且以广东居多。

留学生活与学习:西方式的教育;美国式的生活;丰富的课外活动:体育、讲演、社会实践

1881 年,所有留学生全部撤回。 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和信仰的改变。

幼童留美事件的影响:

  1. 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积累了经验;
  2. 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和课外活动等,使美国人逐步改变了对中国人的印象;
  3. 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灭。——耶鲁大学校长朴德 (Pre-sident Porter) 给中国总理衙门的信

2、赴欧留学(1876-1894)

  • 目的地:英国、法国、德国
  • 人数: 140 多人、
  • 学生条件: 20 岁左右的成年人
  • 学习期限: 3 到 5 年
  • 学生来源:洋务学堂,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 赴欧留学的目的:
    • 留学生学制造的回国后必须“能放手制造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
    • 留学生学驾驶的回国后必须“能管驾铁甲兵船回华,调度布阵丝毫不借洋人。”
  • 赴欧留学的组织管理:
    • 留学生必须通晓留学国家的语言
    • 提出“课读”与实习“兼程并进”每年须将学习情况随时汇报归国之前,必须经专门洋师严格考核,“给有证据”
  • 留学的结果:
    1. 展示了刻苦好学、“锐意考求”的求学精神
    2. 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
    3. 传播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魏翰:造船专家、民国时任海军造船总监 刘步蟾: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 林泰曾:北洋水师左翼总兵、镇远舰管带 严复: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达斯密的《原富》等等著作翻译成中文。 陈季同:把中国的《红楼梦》《聊斋志异》都翻译成法文。

维新教育——近代教育制度的尝试

维新教育的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百日维新之前,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所从事的一些教育的活动。
  • 第二个阶段——光绪皇帝开始重用康梁,实施变法的时候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活动。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活动:

1、办学堂

  • 万木草堂:
    • 1891 年康有为创办;
    • 中国传统的书院和西方近代大学的结合体;
    • 《长兴学记》中的课程体系:内课与外课,中学与西学;
    • 组织制度:总监督—学长;
    • 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讲授和自学结合的方法;
    • 万木草堂的影响:
      • 维新学堂当中影响最大的一所;
      • 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出来一大批的骨干人才,如梁启超、康广仁等。
  • 时务学堂:
    • 1897 年湖南维新派创办,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
    • 《时务学堂章程》;
    • 课程:普通课和专门课;
    • 时务学堂的影响:
      • 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如范源濂、蔡锷等;
      • 《实务学堂章程》直接影响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宗旨和课程体系。

2、设报馆,如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北京《中外纪闻报》

3、建学会。如康有为创建的强学会、保国会

第二个阶段“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设立京师大学堂;

  • 京师大学堂的设置揭开了中国综合性大学创办的历史序幕。
  • 百日维新时期教育体系的建立:先创办大学,再创办中学,然后创办小学。
  • 双重职能:教学职能 + 管理职能
  • 课程体系:普通科和专门科

2、改革科举

  • 废除八股取士法,改革科举制度:
    • 改八股文为策论
    • 增设经济特科,试经世致用之学(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

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维新教育改革的影响:

  • 维新教改思潮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中的进步要求,对于封建教育的废除和资本主义新教育制度的确立,起了奠基作用。
  • 维新教改思潮,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 八股取士法的废除,为思想的解放创造了条件,并直接推动了科举制的废除。

新政教育——近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清末新政时期(1901 一 1911)

  • 政治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教育上: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新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

1、废除科举;

  • 废科举的必要性:
    1. 科举制成为新式学堂发展的最大障碍
    2. 科举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 废除科举制的过程:改革科举内容、废除八股取士( 1901 年 1 月)→递减科举取士名额( 1903 年 11 月)→停科举( 1905 年 9 月)
  • 废科举的影响:
    1. 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2. 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依赖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
    3. 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

2、新学制的建立

  • 《钦定学堂章程》(1902 年):壬寅学制(未实施)
  • 《奏定学堂章程》(1904 年):癸卯学制
  • 标志着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癸卯学制

image.png 癸卯学制系统图1

三类教育系统

  1. 普通教育系统(普通教育系统分三级)
    1. 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又分两段)
      1. 初等小学堂
      2. 高等小学堂
    2. 中等教育
    3. 高等教育
  2. 师范教育系统
    1. 初级师范学堂
    2. 优级师范学堂
  3. 实业教育系统
    1. 初等实业学堂
    2. 中等实业学堂
    3. 高等实业学堂

癸卯学制的性质:

  1. 现代性
  2. 封建性

表现在:

  • 学校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的经史之学为基。
  • 课程内容: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等课程,但是传统的课程依然是主体。
  • 教学方式:引进了西方现代的教学方式,如班级授课制,但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传统的教学仪式并没有发生改变。
  • 女子教育无地位:直到 1907 年对癸卯学制进行修订时,才有限的设立了一间女子学堂。
  • 残有科举色彩:奖励科举出身。
    • 高等学堂的毕业生,奖励进士身份;中等学堂的毕业生,奖励举人身份。

3、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

1905 年 11 月份开始,清政府就筹办学部,把其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

学部的组织系统 中央机构:

  • 学部尚书
    • 左侍郎
      • ……
    • 右侍郎
      • ……

省级机构:

  • 学部公所
    • 总务
    • 专门
    • 普通
    • 实业
    • 会计
    • 图书课

厅州县教育行政机构:

  • 设置劝学所:监督设置新式学校。

学部设立的意义:

  1. 中国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专门化的开始;
  2. 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4、厘订教育宗旨

《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立学宗旨

  • 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学部的教育宗旨:(封建性)忠君、尊孔、(现代性,基于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尚公、尚武、尚实

  • 尚公——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了人的自私性。
  • 尚武——传统的经学教育、理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些文弱书生。
  • 尚实——中国传统教育所学的一些内容是空虚无用的。

学部颁布的教育宗旨的意义和局限:

  • 意义:对全国各级各类学堂的办学方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都有导向作用,有助于对全国各级各类学堂统一管理。
  • 局限:其范围依然没有跳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

留学制度

留学教育:

  • 留日教育;
  •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的兴起。

1、留日教育

留日教育的直接原因: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了日本的强大

留日教育的便利条件:语言相通,文字相通。距离较近,成本较低。

留日教育的过程

  • 维新时期:《请派游学日本折》(1898),留日学生约 200 人(1899)
  • 新政时期:到 1906 年,留日进入高潮,达 8000 人,超出了同期派往其他各国留学人员的总数

留日教育的特点:

  1. 生源广泛,成分多样;
    • 地域:全国各地皆有
    • 年龄:不分老幼
    • 性别:增加了女留学生,如秋瑾
    • 经费的来源:公费 + 自费
    • 身份地位:举人也留学
  2. 研习科目多种多样;
    • 排在前几位的专业:法政、师范、军事、医学
    • 著名人物:(法政)李大钊、(师范)范源濂、(军事)阎锡山、蒋介石、(医学)鲁迅、郭沫若、郁达夫……
  3. 留日学生爱国热情高涨:1905 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根据地位于日本东京,参会人员主要为留日学生

留日教育的影响

  1. 冲击了传统教育观念;
  2. 介绍宣传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与思想,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3. 造就大批近代教育人才。

此次留日教育的局限:速成为主,非正规教育,质量不高

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庚款”留美的过程:

  • 1908 年美国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教育的经费。
  • 1909 年 10 月梅贻琦等第一批庚款生 47 人赴美留学。
  • 1910 年 8 月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第二批庚款生 70 人赴美留学。
  • 1911 年 7 月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等第三批庚款生 63 人赴美留学。

庚款留美与清华大学:1908 年 8 月设立游美肄业馆→1911 年更名清华学堂→1912 年更名清华学校→今日的清华大学

“庚款”留美的特点:

  • 管理严格,考选逐步正规化、制度化;
  • 以理工农医自然科学为主;
  • 公费、自费并举,由庚子赔款中拨一部分补助自费留学生。

留美教育的影响:

  • 进一步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 促进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 传播了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对民国教育思潮的勃兴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 为美国培养了一批在华代言人,使中国近代化的道路由欧日转向美国化。

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张之洞(1837 — 1909)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体西用: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

  • 最早由冯桂芬等人提出。
  • 张之洞在 1898 年所著《劝学篇》,系统的论述了中体西用。
    • 图救时者言新学→维新派;虑害道者守旧学→顽固派
    •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道,新者不知本;不知道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

“中学”:封建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内篇: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

“西学”:“西史”“西政”“西艺”

中西文化观:

  1. 先中后西:先入者为主;
  2. 以西补中;
  3. 中西兼学。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

反对三种倾向:

  1. 恶西法者;
  2. 略知西法者;
  3. 溺于西学者。

各方面的反应:

  1. 顽固派赞扬
  2. 外国人鼓吹
  3. 维新派批判

梁启超评价:《劝学篇》不特无益于时,然而大累于世。“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野马。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得掩鼻而过之。” 严复的评价:《劝学篇》的“中体西用”论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时弊”。“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体西用”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 积极影响
    1. “中体西用”作为初学西方的保护伞,促使西学得以顺利在中国传播。
    2. “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近代新教育制度的确立起到了指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3. “中体西用”的提出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1. 将中学和西学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强行联系在一起提出体用之说,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2. 在维新观念深入人心之时提出“中体西用”,阻碍了新思潮的传播,阻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 1858 年 — 1927 年)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1、教育的功能:教育救国论

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教学通议》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上清帝第二书》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梁启超《康有为传》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张之洞《创设储才学堂折》

日人变法,注意于是,大聘外国专门教习至数十人,小学有五万余所,其余各学皆兼教五洲之事,又大派游学之士,归而用之,数年之间,成效如此。——《日本变政考》卷四

2、变科举

废八股、罢试帖、勿尚楷法:自童时至壮年,困之以八股之文,目不通古今,耳不知中外,故致理财无才,治兵无才,守令无才,将相无才。——《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

  • 改试策论、中国文学、外国科学
  • 重武举: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兵弓矢,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

3、兴学校

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 县立中学,十四岁而入,增教诸科尤深,兼各国文,务为应用之学。

  • 大学设四科:经学、哲学、律学、医学。
  • 立“学部”:统管一切教育事务

4、倡西学

凡天文、地矿、医、律、光、重、化、电、机器、武备、驾驶,分立学堂,而测量、图绘、语言、文字皆学之。——《上清帝第二书》

  • 万国历史、公法学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 1873 年 2 月 23 日— 1929 年 1 月 19 日),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1、论教育的作用:教育救国论 + 民权思想

中国之衰弱,由于教之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学校总论》

2、论教育宗旨:《论教育当定宗旨》

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力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智也。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教育与政治》

3、变科举

  • 上策——“合科举于学校”
  • 中策——“多设诸科”(明经、明算、明字、明法、明医、兵法等科)
  • 下策——“略变其取士之具”(加试一些实学)

4、兴学校:《教育政策私议》

学制:

  • 0-5 岁“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
  • 6-13 岁“儿童期”,受小学教育;
  • 14-21 岁“少年期”,受中等或师范教育或各种实业、专门学校的教育;
  • 22-25 岁“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大学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科。

5、教育内容:中西并举,政艺并进

  • 中西并举:中学和西学都要学,不可偏废。
  • 政艺并进:制度是同等重要,在政体上面我们也要向西方学习。

6、论幼学、女学及师范

  1. 论儿童教育:《论幼学》
    • 批评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非尽取天之下学究再教之不可,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
    • 详尽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儿童教育: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授以歌谣、俗语、音乐、体育。
    • 建议为儿童编好蒙学读物:识字书、文法书、歌诀书、问答书、说部书、门径书、名物书。
  2. 论女子教育:《论女学》
    • 倡设女学堂(未成功创立)
      • 《倡设女学堂启》
      • 招生对象: 8-15 岁“良家闺秀”;教学内容:“中文西文各半”;学科设置:算学、医学、法学、师范科(“专讲求教育童蒙之法”)

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农商医律格致制造等事,国人无男无女,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而无或能或不能之别。故女学与男学必相合。

  1. 论师范教育:《论师范》
    • 提出师范教育重要性:“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 《教育制度表》中提出比较完整的师范教育系统:“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大学”

Footnotes

  1. 图片来源: https://www.guayunfan.com/lilun/66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