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耐着性子看过一些系列纪录片,从《蓝色星球》《最后的棒棒》到《艺术的力量》,对于自然、人文、艺术都想了解一点,目前而言,80年代的这一部《丝绸之路》无疑是心中的南波万。在日语中表达“游览、观光”有一个词写作「見物」二字,看纪录片自然算不得旅游,大约能说也是一种「見物」,仅从汉字字面去解释,可不就是“看见事物”。丝路系列让我看见不少。
《丝绸之路》(1980)共分为两部。第一部共12集,由中日两方人员合作拍摄,主要关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包括从长安出发,穿越黄河、敦煌、黑水城、楼兰古国等地,最终到达帕米尔高原。第二部从帕米尔出发,经过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中亚、高加索山脉、土耳其等地,最终抵达罗马,共18集。
片中的许多镜头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摄制组在前往巴格达的途中,偶遇来自中国的施工队,工人们正在修建现代的公路,正如粤语解说词里所说——“这些古代丝路商旅的子孙,承先启后,来到这里建设现代丝绸之路”。尚不清楚这项工程和今天的 BRI 有着怎么样的关系,但这种微妙的联系就足以令我激动不已了。更奇妙的是拍摄时正值两伊战争,打仗归打仗,拍摄归拍摄,修路归修路,尽管是几个不同层次的事件,能同时存在这样的现象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
另一个难忘的片段是在塔吉克探访粟特人时的情景:为了与当地粟特人交流,需要通过日语、俄语、塔吉克语,最后到粟特语的三重翻译。三重翻译的问答已经颇为麻烦,那张骞所说的“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里的“重九译”会是多么繁琐复杂,其雄心壮志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还都不是最触动我的,最触动我的大概是那一张张面对镜头最纯真、最自然的面孔。80年代的中国、中东各国,几乎都处在现代化的刚起步的阶段,片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他们会对镜头投出好奇的目光,也会对摄制组人员表达真挚的欢迎。
上面的图片是我在观看完后随性点击进度条截下来的一些画面,这些画面对于整个系列来讲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喜欢,一定要去看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