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 律师家庭、文科中学、耶拿大学、哲学;
  • 去瑞士做三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拜访裴斯泰洛齐;发表《裴斯泰洛齐关于直观的初步概念》;
  • 哥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任教期间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通教育学》(1806 年)、《普通实用哲学》(1808)、《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 年);
  • 哲学基础: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实体不变”、“精神实在”;
  • 心理学基础:“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要素;心理活动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意识阈”;“统觉”;思辨或经验心理学;
  • 伦理学基础: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法律”、“正义”。

二、《普通教育学》简介

这本书的产生,是出自我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根据我的哲学思想,利用各种机会,收集并整理了我精心安排的观察和实验的材料。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与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 本书框架:
  • 全书共分三编;
    • 第一编:“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 第二编:“兴趣的多方面性”——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的问题;
    • 第三编:“性格的道德力量”——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
  • “绪论”的主要观点:
    • 教育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者自身特点、学生个性、所处的环境;
    • 教育应当是一门艺术;有规律可循,不是自然的、随意的和只按照前人的办法进行;
    • 心理学不能代替对儿童的观察;个性只能被发现,不能由心理学推断出来;教育中事先对一个学生作出构想,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 对教育学的认识,包括两个部分:理论性&实践性;
    • “无教育的教学”,“无教学的教育”;教育性教学:任何教育都要通过教学进行,任何教学都要包括教育(思想、道德的渗透)。

2 教育目的论和教育过程论

一、教育目的论

  • 五种道德观念为基础,形成“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
    • “内心自由”:内心判断,消除知行矛盾,使其一致;
    • “完善”:用道德要求自己,自我克制;
    • “仁慈”:行为趋于善,为人谋福利;
    • “法律”:守法,用法律约束自己;
    • “正义”:对人、对事,坚持公道和正义。
  • 教育的目的分为两部分
    • 可能的目的,与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相关;人可以选择;通过职业训练获得一定技能来实现;
    • 必要的目的,即道德目的;是人在任何活动或职业中都必须追求的目的;关系到做人的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教育过程论

教育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1. 管理:
    • 目的:建立和维持现有教育的外部秩序,为实现教学和训育创造条件;管理是“要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 依据:儿童先天存在“烈性”;
    • 方法: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2. 教学:
    • 人的成长与动、植物不同;不是靠本能,而是靠智能;
    • 人的成长需要一种能够把心灵筑成正确形式的艺术,这就是教学;
    • 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设的过程;
    • 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
    • 与经验和交往相比,教学是儿童获取系统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 训育:
    • 训育是指性格训练;
    • 训育与管理的区别:外在的强制与内在的陶冶;
    • 训育的方法:不是短促而尖锐的,而是延缓的、不断地、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停止的;
    • 训育要使人感觉到的是一种陶冶。

3 课程论和教学论

一、课程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

  • 课程内容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
    • 经验的兴趣
      •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 文法
      •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 同情的兴趣
      •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 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 宗教的兴趣:神学

2、统觉与课程

  • 新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中形成;课程安排应使儿童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不熟悉的材料;
  • 两项原则
    • “相关”:不同课程安排应相互联系;
    • “集中”: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它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
  • 历史和数学学科是所有学科的中心。

3、儿童发展与课程

  • 四个发展阶段:
    • 婴儿期:养护、感官训练、语言教育;
    • 儿童期:自理能力;服从管理;阅读、书写、绘画、计算和初步的观察练习;
    • 少年期:适合个性的智力活动;学习历史、宗教、计算、诗歌与自然等;
    • 青年期:社会交往;历史和道德教育。

二、教学论

1、教学方法理论

  • 教学过程三个环节:感官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联合——统觉团的形成;
  • 三种教学方法: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
    • 单纯提示教学:直观教学,认识表象;
    • 分析教学: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分析,发现观念间的相似、相同和不同;
    • 综合教学:由单纯提示所提供的表象和分析教学产生的对表象的区分,获得新的知识和概念。

2、教育形式阶段理论

  • 兴趣四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 思维两状态:专心、审思;
  • 观念两状态:静态、动态;
  • 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明了阶段:学生观念活动处于静态;集中注意新知识;教师教学采用讲述法,讲清教材。
    • 联想阶段:观念活动处于动态;集中思考;教师采用谈话法,激发思维,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 系统阶段:观念活动处于静态;教师采用综合的和抽要点的方法,概括得出结论,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 方法阶段:观念活动处于动态;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做作业,并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是否正确,能否应用这些概念。

本章小结

  • 思想基础和《普通教育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
  • 教育目的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 教育过程论:管理、教学、训育;
  • 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与课程;
  • 教学论:教学方法论:直观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思考题

  •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赫尔巴特所倡导的五种道德观念是什么?
  • 赫尔巴特在儿童的不同发展时期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相关的课程设置?
  • 简述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