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知识概述

9.1.1 知识分类

  •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如描述事实、陈述观点、信仰等
  •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反映完成某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 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为什么”,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1.2 知识表征

知识表征: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知识表征的形式

  • 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
    • 多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构成概念层次网络
  • 命题和命题网络:命题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
    • 多个命题以相互关联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构成命题网络
  • 表象: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景相类似的心理图像
  • 图式(schema):有关某个主题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 组合了概念、命题和表象
  • 产生式:主要用来表征程序性知识,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

9.2 概念学习与教学

9.2.1 概念获得

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

  •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式,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概念形成的本质是一种发现学习,是概念获得的典型方式。
    • 赫尔的联想理论
    • 布鲁纳等的假设 - 检验理论
    • 罗斯的范例理论
  • 概念同化(concept assimilation):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夜袭这获得概念。
    • 实质是一种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将概念同化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以及并列结合学习。联系 5.4.4

9.2.2 概念教学

  • 概念接受学习(对应概念同化)
    • 规则 - 例子 - 规则
  • 概念发现学习(对应概念形成)
    • 例子 - 规则 - 例子

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

  1. 清楚交代概念的名称或别称
  2. 明确揭示概念的定义
  3.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4. 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变式和比较
    • 反例——防止过度概括
    • 变式——防止概括不足

概念关系图策略:按照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一个概念与其它相互关联的概念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的教学策略

  • 概念关系图(concept mapping)
    • 节点表示概念
    • 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 可作为教学工具、评价工具

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运用能力:

  • 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积极性;
  • 使概念具体化,以加深理解。

9.3 概念转变

学习不仅包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内容,即概念增长,还包括转换或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概念,进而实现概念转变。

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也称另类概念(alternative misconception),指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违背的概念。

引发认知冲突→解决认知冲突

概念转变即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认知冲突的解决途径:

  1. 径直地或者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观念
  2. 通过三种可能得方式纳入新观念
    1. 机械记忆
    2. 观念更换
    3. 观念获取

概念转变的条件:

  1. 对原有概念不满
  2.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3. 新概念的合理性
  4. 新概念的有效性

为概念转变而教

  • 教学环节
    1. 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念
    2. 引发认知冲突
    3.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的新概念
  • 教学原则
    1. 创设开放的、接纳的课堂气氛
    2. 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 引发认知冲突
    4. 鼓励学生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