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教学模式的概念与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概念 1- 西方学者
-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 A model of teaching is a description of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ncluding our behavior as teachers when that model is used. These models have many uses, ranging from planning lessons and curriculums to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cluding multimedia programs. 12
概念 2- 中国学者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3
概念 3
- Model of teaching is an instructional frame and process based on one kind of theories and focus on special learning objectives. It includes some speci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d for reaching its objectives and some steps to implement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二、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理论方面
- 教学模式是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一种教学思想或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结构化的特征。
- 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符号、图示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框架,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为这种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可操作的实施程序。
(二)实践方面
- 指导功能
- 预见功能
- 系统化功能
- 改进功能 4
10.2 教学模式的来源与要素
一、教学模式的来源
- 通过演绎而得的教学模式
- 通过归纳而得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要素
要素:
- 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 达成目标
- 师生组合(师生关系)
- 操作条件(实现条件)
- 活动程序
- 评价方法
这六个方面的要素不仅是设计或总结科学教学模式应具备的基本因素,也是检验已有教学模式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基本标准。5
英文中关于教学模式六要素的概括 Six factors in the model of teaching
- Theories 理论
- Objectives 目标
- Conditions 条件
- Steps 步骤
- Methods 方法
- Evaluation 评价
上述教学模式的六大构成要素各自占据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彼此联系,相互制约。
思考:有没有一种最佳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可以适应于任何的教学情境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0.3 教学模式的分类与特征
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分类,既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也是揭示教学模式本质的研究方法和途径。6
一、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基于不同依据的多种分类
分类 1- 基于主体的分类
- 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相互作用的教学模式
分类 2- 基于时空的分类
- 课堂教学模式
- 网络教学模式
- 跨时空的混合教学模式
(二)美国学者乔伊斯等人的分类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依据教学模式是指向人类自身还是指向人类的学 习,将其分成四种类型,即:
- 人际交往型教学模式
- 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
- 个别化教学模式
- 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7
教学模式 | 人际交往型 | 信息加工型 | 个别化 | 行为控制 |
---|---|---|---|---|
理论依据 | 社会互动理论 | 信息加工理论 | 个别化教学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理论 |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
特征 | 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对话与交流。其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品质,诸如如何表现自我、如何倾听别人、如何与人交往等。 | 把教学看做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将目标着眼于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 | 该模式目标强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性,着眼于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人格的完善。 | 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行为的不断修正、强化、塑造的过程,其模式目标着眼于学习者的行为得到控制、矫正。 |
代表模式 | 马塞拉斯与考克斯社会调查模式、西伦的小组研究模式、奥里弗和谢弗的法理学模式。 | 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模式、加涅的积累学习模式、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模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式。 |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戈登的“创造工学”模式。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
四类模式中的典型代表
- 人际交往——小组探究教学
- 信息加工——归纳思维模式
- 个别教学——非指示性教学
- 行为控制——程序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特征
- 整体性
- 简明性
- 指向性
- 探索性
- 操作性
- 发展性 8
10.4 国内常用教学模式简介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 基本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9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传递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充分发挥视觉分析的作用,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 基本程序: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10
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11
四、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个性发展不仅要重视理智活动,而且要通过感情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12
五、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 基本程序:解释与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技能迁移 13
10.5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教学模式)
-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
- 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10:30:5)
- 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
-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 河南郑州第 102 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 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
-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等概括)
相关阅读:目前教育改革的九大课堂教学模式
二、我国四大“教学流派”
-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 刘京海“成功教学法”
三、我国高校学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
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六大特点
- 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 倡导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 强调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 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 把自学引入课堂环节,倡导先学后教
- 提倡教师的课堂倾听,实现少教多学
本讲小结
- 通过对本讲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有何作用,同时了解了教学模式的来源与要素,明确了教学模式的分类与特征,理解了国内常用的一些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掌握这些教学模式的特点,对于我们更好的开展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需要新教师,作为新教师,我们要认识、理解教学模式,要恰当选择教学模式,更要恰当使用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Footnotes
-
[美] 乔伊斯等著.教学模式 [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
-
Joyce and Weil: Models of Teaching, 7th edition, p25 ↩
-
陈晓端,张立昌.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293. ↩
-
陈晓端,张立昌.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294.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295-296. ↩
-
申同武. 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的几点思考 [J]. 教育探索, 2007(7): 82.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297-298.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293-294.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298-299.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299-300.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300.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300-301. ↩
-
陈晓端, 张立昌主编. 课程与教学通论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 301. ↩
-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J]. 教育研究, 1997(9): 3- 8. ↩
-
裴娣娜. 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及基本问题 [J]. 教育研究, 2004(6): 13- 15. ↩
-
熊川武. 论自然分材教学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2):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