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教学的定义、要素与本质

一、教学的定义

  • 一是着眼于教师的对教学进行界定,把教学 (teaching) 看成是教师依据课程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 二是着眼于学生的对教学进行界定,把教学 (instruction) 看成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 三是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而对教学进行解释,把教学 (teaching and learning) 看成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two-way process)。

二、教学的表达

  • 教学是什么的表达,是一种基于对教学进行高度概括的表达。

    1. 社会现象
    2. 实践活动
    3. 科学活动
    4. 艺术活动
    5. 技能活动
    6. 认知活动
    7. 反思活动
    8. 双边活动
    9. 文化活动
    10. 交流活动
    11. 复杂活动
    12. 专业活动
  • 什么是教学的表达,是关于教学具体定义的表达。

    • 定义 1:教学是教师引起、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 ,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1
    • 定义 2:教学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依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基于预成课程的框架,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门活动。2
  • 现象与观点

    • Teaching is talking and learning is listening.——传统教学中的一种实然现象
    • Teaching is listening and learning is talking.——一个美国中学校长的新教学观

三、教学的要素

学说内容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手段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式、环境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式、评价、环境

以三要素为基本,以六要素为系统。

四、教学的本质

  1. 教学本质的“特殊认识说”
  2. 教学本质的“特殊实践说”
  3. 教学本质的“发展说”
  4. 教学本质的“学习说”
  5. 教学本质的“交往说”
  6. 教学本质的“层次类型说”

本质:现代教学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与交往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终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与教学论

教学: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实践活动。

从根本上说,教学就是试图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布鲁纳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探究教学方式的一门学科。

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人们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

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 实践滋养着理论又依据理论

Theory without practice is insufficient; practice unguided by theory is aimless. ——Gutek, 19973

教学论的价值:解释教学与规范教学 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的关系:一般原理与学科指向

7.2 学校教学的特点

一、关于学校教学特点的一般概括

  • 目的性
  • 计划性
  • 预成性
  • 高效性
  • 互动性

二、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的新特点

  • 多媒化
  • 网络化
  • 个性化
  • 超时空
  • 智能化

三、未来学校的六大特征

2017 年 10 月,我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次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计划》认为,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

  1. 绿色、智能、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2. 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3. 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4. 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系统
  5. 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6. 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 - 课程智慧系统

7.3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

  • 教师的教:备课→上课讲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学业评价→实践反思
  • 学生的学:预习→上课听课→课外学习→完成作业→复习考试→学习反思
  • 课堂活动:组织教学→引导兴趣→学习新知→强化练习→学习评价→课堂小结
  • preparation→presentation→application→review→evaluation
  • 混合学习、翻转课堂:视频学习→目标引领→讨论交流→问题解决→个别指导→学习评价

二、教学活动程序划分的影响因素

  1. 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特点
  2. 教学理念
  3. 教学目标
  4. 教学内容
  5. 教学技术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4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实践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授活动中实践活动是主要的,认识活动从属于实践活动;在学生学的活动中,主要是认识活动过程。
  •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
  • 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5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 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规律
  • 教和学相互依存规律
  • 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规律
  • 教学目的、内容受社会需要制约规律 6

7.4 基于教材的教学类型

一、教材的内涵

  • 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辅助教材”等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 狭义的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用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7

二、基于教材的教学类型

  • 教教材——忠于教材的教学
  • 用教材——使用教材的教学
  • 超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
  • 无教材——不用教材的教学

三、使用教材的基本原则

  1. 目的明确
  2. 基础牢固
  3. 知情统一
  4. 高屋建瓴
  5. 批判创新 8

四、基于教材的教学操作方法

  • 搬家式操作方法
  • 参考式操作方法
  • 重组式操作方法 9

7.5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 有效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必然是没有终结的。10

(一)西方学者的四种基本取向

  1. 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定义
  2. 着眼于教学技能的定义
  3. 着眼于学习成就的定义
  4. 着眼于教学全过程的定义 11

(二)国内学者的四种基本取向 12

  1. 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
    •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13
  2. “有效”和“教学” 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
    •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 核心:关注教学的效益 14
  3. 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解释有效教学
    • 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
    • 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三者缺一不可。15
  4. 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 16
层次着眼点表现形式可测性
表层现实教学形态无需测量
中层背后教学思维可以测量
深层未来教学理想无法测量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1. 目标明确
  2. 任务定向
  3. 表达清晰 (文本、语言、身体),clarity
  4. 互动积极
  5. 内容适切
  6. 方法恰当
  7. 讲究艺术
  8. 及时反馈

观点分享:美国资深教师吉尔关于优质教学的 11 条准则 17

  1. 拥有从教的强烈使命感
  2. 向学生展示并传递学习的快乐
  3. 关注来自教学的回报
  4. 有组织能力,并对学生的成果负责
  5. 学会提出要求,学会获取
  6. 保持公正,随时做好准备
  7. 学会运用常识
  8. 思想开放,学会变通
  9. 无所畏惧
  10. 提高对自己和学生的期望
  11. 拥有远见

本讲小结

  • 通过本讲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与实践活动,需要多维度的理解与把握,而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活动,当代教学应该是关注学生与学习的教学。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对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一定要做到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最后要强调,通过教师有效地教促进学生有效地学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追求。

Footnotes

  1. 迟艳杰. 教学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陈晓端. 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 古特克. 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 [M]. 陈晓端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 裴娣娜. 教学论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29.

  5. 李森,陈晓端. 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172.

  6. 李森,陈晓端. 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172-174.

  7.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144.

  8.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35-236.

  9.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36-237.

  10. 陈晓端, Stephen Keith. 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 [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8).

  11. 陈晓端, 张立昌. 有效教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1-4.

  12.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1-4.

  13. 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08): 22-25, 43.

  14.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 人民教育, 2001(6): 46-47.

  15. 余文森. 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5): 42-46.

  16. 龙宝新, 陈晓端. 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4): 39-43.

  17. 吉尔 (Gill,V. ).优质教学的 11 条准则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