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地址

第 1 讲 序言

  1. 本课程不是社会科学学

    • (研究学问的)两种趋势:
      1. (专)深入、专门
      2. (博)全面、整体
  2. 本课程的方法论基点:内容是专门的,方法论(思维)是常识视角

  3. 社会科学的定义:对引导个人行为和社会团体行为的社会力量、文化力量、心理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综合研究。

    • 举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11 恐怖事件
    • 这些力量具体包括:自然科学力量、哲学力量、宗教力量、伦理力量、求美力量、心理力量、社会力量、民族力量、管理力量、政治力量、法律力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新闻力量、传播力量、教育力量、语言力量、文学力量、艺术力量、历史力量、考古力量…
  4. 社会科学实验的特殊性:难以采用受控实验方法

  5. 难以找到社会科学规律的原因

    • 社会学概念难以测量
    • 影响因素难找全
    • 难以客观
  6. 研究社会问题的合理步骤

    1. 观察
    2. 界定问题
    3. 文献回顾
    4. 进一步观察
    5. 提出理论框架并构思假说
    6. 选择研究计划
    7. 收集必要的资料
    8. 分析结果
    9. 得出结论

本课程不谈完整研究,只展示精彩观点,辅以常识化解读。

第 2 讲 如何读书

人文科学基本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读书。

陈老师的推荐书目:

  1. 中国儒道佛、六本能概括:
    • 《论语》(杨伯峻译注)
    • 《庄子》
    • 《老子》(高亨)、任继愈《老子今译》
    • 《金刚经》
    • 《心经》
    • 《坛经》
  2. 文史哲
    • 《孙子兵法》
    • 《曹操集》
    • 唐诗、宋词
    • 四大名著
  3. 经世致用、人间冷暖
    • 菜根谭
  4. 毛选
  5. 高级领导综合讲座材料(似乎是提到国家图书馆出版?)
  6. 鲁迅全集
  7. 零散时间、读诗
  8. 俄罗斯文学
  9. 中国史书,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10. 唐宋诗文
  11. 王充《论衡》
  12. 《大众哲学》
  13. 文学!文学!《中国文学十五讲》推荐书目:诗经、楚辞、汉乐府,陶渊明,李白,杜甫,唐传奇,苏东坡,陆游,辛弃疾,关汉卿,汤显祖《牡丹亭》,《聊斋志异》

读书方法:

  1. 从好读的开始读,更接近今天白话文的先读

第 3 讲 自然科学

  1. 数学,是形式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是“人为的”也是“人文的”
    • 抽象
    • 逻辑严密
    • 应用广泛
  2. 物理: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实验科学,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上大学学习的是思维范式

  1. 化学和分析工程学
  2. 天文学
  3. 地球与空间科学
  4. 生物科学
  5. 医药卫生
  6. 农业科学
  7.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冶金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武器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8. 交通运输
  9. 航空航天
  10.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社会科学概论的涵盖范围: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哲学、思维科学、逻辑学(论理学)、伦理学(道德哲学)、美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宗教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经济学、新闻与传播、信息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考古学

第 4 讲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一、本讲推荐书目:

  • 毛选
  • 《共产党宣言》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 习思想读本

二、心正行端;沿着正确的道路才能达正确的地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观点。

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是过去的,更是现在的;是伟人的,更是百姓的。

四、坚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克服思想危机和信仰危机

五、避免抽象化、经院化和概念化

六、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观点:一个人不具备对现实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他同样不具备对历史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七、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 是否有社会需要
  • 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
  • 有无实现这种学说的力量和传人

八、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对”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的理解 未来已来,过去未去

九、马克思主义是共同价值更是普世价值

第 5 讲 哲学(上)

一、本讲推荐书目和哲学概述

推荐书目

  • 《大众哲学》(艾思奇)
  •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 《中国哲学十五讲》(杨立华)

哲学概述

  • 哲学是智慧的探索;哲学史批判性的智慧,指向未来,朝向远方;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
  • 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 一个民族在精神的底层,总存在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或者是清晰的,发挥着批判、反思与引领的作用;或者是模糊的,就像无意识一样,支撑着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安顿着人们的生命与心灵。
  • 哲学的前景,应该跟人类社会共存,因为将来的人类社会,智力是主要的,认识是主要的。哲学跟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宗教的基础在于信仰哲学的基础在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人类的进步就于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和解答新问题,这是哲学的任务。
  • 哲学总是围绕着根本的问题展开,但根本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技术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
  • 哲学学科通常分为价值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领域。价值论关注于价值、规则及规范、来源和辩护问题,什么使得一个行动在道德上是允许的?认识论关注人类的知识。知识由什么构成?如何证明知识正当?最后,形而上学探讨的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什么是原因?人类是自由的吗?理性的含义是什么?
  • 哲学的心灵是博爱,哲学的头脑是智慧。
  • 哲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在整个知识结构和体系中,肩负着与具体科学不同的特殊使命,也就是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自己与他者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形式和一般内容,既立足于具体科学,又保持着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因此,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就表现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 哲学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这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
  • 冯友兰认为,人类要思考,首先要弄清楚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宇宙、人生和知识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当我们对思想本身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 “。

二、大学哲学专业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问题导论、逻辑学导论、伦理学概论、宗教学概论、政治哲学导论、科学技术哲学、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中国哲学经典、西方哲学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数理逻辑、分析哲学、现象学和解释学。

三、人生四境界(冯友兰)

  1. “自然境界”(动物的人),该境界中的人是不自觉的、为私的、社会的公民
  2. “功利境界”(现实的人),该境界中的人是自觉的、为私的、社会的公民
  3. “道德境界”(道德的人),该境界中的人是自觉的、为公的、社会的公民
  4. “天地境界”(宇宙的人),该境界中的人是自觉的、为公的、宇宙的公民

学哲学、人文科学和各种科学协调起来,实现人的境界飞升。

四、哲学的种类

  • 西方哲学
  • 中国哲学
  • 印度哲学

“西方国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该问题下提到关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发明出来的假说可供支持的证据可能不多,文艺复兴受中国影响似乎也有点牵强。

五、哲学的内涵

  1. 本体论
  2. 自然观
  3. 社会历史观
  4. 人生观
  5. 价值观
  6. 审美观
  7. 伦理关系
  8. 认识论
  9. 方法论

六、哲学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哲学非科学

哲学不具有任何科学的基本特征,难以验证、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 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知识。 哲学不是科学,正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七、哲学是思维的艺术

八、相同的人说相同的话,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九、反对禁欲主义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枢纽作用

  • 西方社会存在一个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时代,然后,文艺复兴,近现代开启纵欲主义。
  • 追求知识、自由、平等,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思潮

十、物质与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为人做事的基本问题

  • 人有双重生命
  • 人生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真谛
  • 反对物本主义

十一、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 人性指的是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既揭示出了人的相近的本质倾向从而为根源于普遍的人性基础上的根本价值找到了确实的基础,又通过指出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距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十二、立与达,富与贵:好人圣人一生难成,恶人罪人一会可就

  • 富贵的获得是有其偶然性的
  • 真正必然性的东西——” 我欲仁,斯仁至矣。“

十三、论自我

  • 将自我想象成完全独立于他人。
  • 我的一部分掌控在别人那里,我的内在的一部分又掌控着别人。
  • 有来有往,来来往往。

十四、论他人

  • 他人不在自我之外。
  • 没有他人的概念,自我的概念也根本无从谈起
  • 每个具体的自我的品格,都在对比中包含了他人的品格
  • 生命相连

十五、性善论

  • 孺子入井——侧隐之心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善的表现
  • 日常语言当中,隐含对善的根源性的理解

十六、无爱(自私非无爱,彻底自私曰无爱)和兼爱(绝对平均地爱一切人)都不对

  •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极端利己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国家的基础
  •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爱无差等的理论和实践,伤及了人伦的根本。

十七、养气、养浩然正气

  • 道德修养带来身心的整体提升,有两条路径:通过心灵的内在改变或者通过身体的外在约束和调整引生内在的改变
  • 内外交养
  • 只谈修身,而不讲修心,强调在事上用功

十八、知道是非,超越是非,在永恒发展中掌握是非影响是非的方向和倾向

  • 大部分人只能自知其知,而不能知人之知。倾向于将自己的一域之知普遍化为统一的是非标准。
  • 能人达者,不立是非,亦不简单地消解是非
  • 道枢:枢轴为转动的基础,其本身却并不随车轮转动

十九、齐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人关联,物物关联,人物关联,自由平等

  • 差异一利用一差异一利用
  • “齐”,并不消灭差异性,相反,正因差异性才需要“齐”,进而形成人类繁荣热闹景象,进而实现宇宙无穷繁华壮观
  • 规定了人与人的秩序,诞生、形成,规定了宇宙万物的秩序,文明借此展开

二十、突破语言和思维的障碍,直奔问题的核心: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

  • 语言在表达终极实在时的局限性
  • 语言哲学用语言分析取消哲学问题
  • 魏晋玄学用语言表达和把握终极实在
    1. 面向问题,不再面向经典;
    2. 说不了的,不再说了;
    3. 打破门户、学派之成见;
    4. 行为出格,开一代新风尚

二十一、魏晋乱世的哲学突破:从宇宙论到本体论

举例:对不用的那一根蓍草的阐释

二十二、“无”的本体论含义

  •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 一个事物的“有”恰恰是通过否定性建立的。某个东西是白的,同时就意味着不是其他的任何颜色
  • “无”的动词属性。如同用凿子雕一个石像
  • 一切有恰恰因无发挥作用
  • 讨论“无”的本体论意义,对每个人,具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

哲学不是玄学。通过对“无”的理解带来的启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使坏同样重要。

二十三、道与自然:道以“让一切自然而然的方式 ” 发挥作用

  • “道法自然 ” 即“自已而然 “。让万物都成为它自己
  • 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二十四、无为政治:王弼的政治哲学

  • “无为政治 ” 实上就是“道法自然 ” 的本体论思想在政治思想上的体现
  • 天地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格外的爱,也没有格外的恨,所以说“不仁”。天地不做任何干涉,而是让万物自然形成自相治理的关系,从而使每个事物都能“各适其用”。这就是无为政治的基本原理。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十五、两种观物方法:如何处理未来与过去。

  • 《老子》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无欲以观物之生,有欲以观物之成。
  • 第一,常无欲。勇敢为主。第二,常有欲。谨慎为主。

二十六、王弼 其人

二十七、崇本息末,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 “崇本息末 ” 的“末 ” 指过度、邪恶的东西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节时,王弼说: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 “数尽乎斯”,即分化到“三”就应该停止了
    •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既强调了官僚系统的必要性,又指出了这种必要性的限度。
    • “过此以往,非道之流”的末,即过度和邪淫才是应该止息的

二十八、无为:杜绝一干好事知名行干坏事之实

二十九、无为:圣人人格

三十、君子人格:无为超越,保私为公

第 6 讲 哲学(下)

三十一、养生:生活方式要符合基本的道理

三十二、快乐(物欲的满足)vs 愉悦(精神的富足)

三十三、无“无”的本体论:造物无主——一无不是本体,众有才是本体:主在自我

三十四、遨游必然王国,圈画新的边界

三十五、自为与相为:身不由己为主,见机行事为辅 郭象

三十六、“冥物 ”、“无待 ”、“逍遥 “:消弭界限,浑然一体,打通一切,自然逍遥

三十七、生死——来到郭象哲学之巅

三十八、北宋 周敦颐

三十九、太极诚体:世界本体论之北宋理解

四十、认识万物中最灵秀的也是最需要治理的

四十一、圣人的样子

四十二、北宋周敦颐在中华思想史的地位

四十三、用刑

四十四、北宋程颢对佛教的批判

四十五、建构儒家话语

  • “一本”
  • “天理”
  • “仁”
  • “敬”、“敏”

四十六、“横渠四句”:北宋 张载 的哲学人生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出自张载 《西铭》

四十七、纠正前人、“无”在概念上不能成立

四十八、古代的辩证法:张载论对立统一关系

四十九、张载论修养

五十、北宋 程颐 的非凡人生

五十一、以公言仁:仁是表象,仁背后的原因是公

五十二、易简自然:过有意义的生活、过幸福愉悦的生活

五十三、现代穿越——谨严后遗症:程颐的身后事

五十四、南宋 朱熹

五十五、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气

五十六、为什么理气不一

五十七、理一分殊——理的体现

五十八、自作主宰——南宋 陆九渊

五十九、本心

六十、收拾身心,自作主宰

六十一、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王阳明 的哲学

六十二、黑格尔

六十三、康德纯粹理性的规范作用

六十四、辩证自然观的核心

第 7 讲 思维科学 逻辑学 伦理学

思维科学

一、思维概述

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一种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方面、事物的内在联系。间接性、概括性以及和语言材料的有机联系。

二、思维方式

  • 演绎法
  • 归纳法
  • 类比法:顿悟、有效、正确
  • 统计类比法

三、思维的超越性

逻辑学(论理学)

真假对错,推理

伦理学(道德哲学)

一、推荐书目和伦理学概述

推荐书目

  1. 《伦理学体系》(包尔生)
  2. 《伦理学》(弗兰克纳)
  3. 《良心论》(何怀宏)
  4. 《底线伦理》(何怀宏)

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 价值体系:为人民服务
  • 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 三个主要领域: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
  • “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三、性伦理

四、伦理冲突的代表作品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五、伦理与道德关系

六、伦理学转向

  • 以人为中心走向以行为为中心

七、拒绝极端利己主义

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 8 讲 美学(上)

一、推荐书目和美学概述

推荐书目

  1. 《谈美书简》(朱光潜)
  2. 《美学原理》(叶朗)
  3. 《美学散步》(宗白华)
  4. 《美的历程》(李泽厚)
  5.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

二、无为之为乃为美

三、审美是超功利的感性活动

四、美形成和存在的两种方式

  • 偏向社会层面:(马克思)劳动创造美
  • 偏向个人层面:(尼采)人的生命及其冲动

五、没有自然美,都是艺术美

六、研究感性

七、哲学体系中的美学(康德)

八、中国美学的两个转向

  • 从写实到写意
  • 从繁复到简洁

九、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精神

  • 儒家美学“和”、“艺术的人生化”
  • 道家美学“妙”、“人生的艺术化”

十、中国美学的核心价值观

十一、双希精神与西方古典美学

十二、现代艺术的“美”

十三、郑板桥论竹

窗外之竹、心中之竹、笔下之竹

十四、书艺之道

十五、演员的情感

十六、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十七、审美态度

十八、生命超越的美学

十九、惠施与庄子的鱼乐之辩

二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二十一、中国美学:以物为量,无大小美丑之分,非崇高尚美

以物为量 vs 以人为量

二十二、大制不割(不割:不分别),圆融之美

二十三、忘情融物——庄子的审美态度就是无态度

二十四、中唐时期美学实践的转向:佛教禅宗的影响

二十五、生命哲学带来整体美学(大制不割的现代说法)

二十六、中国美学以故为新

第 9 讲 美学(下)

二十七、屈原、渔父,孰取?

二十八、楚辞之美

二十九、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与花鸟画

三十、气化、气韵

三十一、氤氲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三十二、龙脉

三十三、人淡如菊,落花无言,大美不言

三十四、疏处走马

三十五、蹈虚蹑影

三十六、无色之色

三十七、疾涩之道

三十八、艺术描写的三个关键处

三十九、古意盎然

四十、以小见大

四十一、体验以小见大

四十二、大巧若拙;枯槁之美

四十三、艺之老境

四十四、天饰原则——谈中西园林建筑

第 10 讲 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二、大学心理学专业主要课程

三、心理学三大流派

  • 精神分析论
  • 行为主义论
  • 人本主义论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 认知(感觉、知觉)
  • 情感(情绪、情感)
  • 意志(意志、需要、动机)

五、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六、需要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类

七、意志

  1. 自觉性
  2. 果断性
  3. 坚韧性
  4. 自制力

八、意志和认识、情感关系密切

九、气质

西方的划分:1. 胆汁质 2. 多血质 3. 粘液质 4. 抑郁质 中国的划分:“中行”“狂”“狷”

十、人性

十一、格式塔心理学

十二、发现并善用优势品质

十三、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十四、健全人格

  •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 心里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 承担责任,乐于工作

十五、成就高的人大多属目标型人格

十六、行为的解释

十七、智力

第 11 讲 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徐英瑾

二、人工智能(AI)学科的诞生

  • 图灵《计算机器和职能》

三、为什么人工智能哲学重要

扩展:全球各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四、“蓝脑计划”蕴藏的哲学矛盾

  • 生物还原主义 vs 功能主义

五、深度学习技术(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

六、深度学习的弊端

  • 对于未涉足领域的创造性
  • 算法偏见问题
  • 算法透明性问题
  • 可能带来社会创造力下降,文明衰落
  • 缺乏进阶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的潜力

七、良好人工智能的节约性原则

八、人工智能的另一种思路——小数据主义

九、展望小数据主义色彩的绿色人工智能之路

十、通用智力因素

十一、通用人工智能(AGI)

十二、通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属性

第 12 讲 宗教学

一、推荐书目和宗教学概述

推荐书目

  • 《宗教学导论》(缪勒)
  •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宗教学》(张志刚)
  • 《人类的宗教》(汉斯 - 乔基姆 · 舒普斯)

宗教学:神圣之域的理性探知

More than the eyes to see.

二、宗教的三个含义

  1. 各种宗教的宗教传统
  2. 人的信仰天赋
  3. (社会学观点下的宗教)宗教即神圣

三、宗教和宗教学

四、巫术——“神秘的交感”

五、宗教与巫术的区别

六、人类思想发展轨迹:巫术 - 宗教 - 科学 - 后科学?

七、宗教心理

八、宗教经验与理性主义

九、人格与宗教

十、罗素批判基督教神学

十一、批判罗素批判

十二、辩证神学

马丁 · 路德

十三、科学与宗教的分离论

十四、宗教是直觉和情感

十五、直觉宇宙与宗教

十六、宗教与意志;无限与虚无

  • 帕斯卡尔 《思想录》:“打赌说”
  • 孔子论鬼神
  • 中外实用主义殊途荣归

十七、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宗教的本质

十八、宗教与科学

十九、宗教与艺术

二十、邪教非宗教

二十一、道家与道教

二十二、大科学家皈依宗教的一种解释:超自然境界

二十三、宗教的治与乱

二十四、几大宗教的主要教义

第 13 讲 社会学

一、推荐书目和社会学概述

推荐书目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 《社会学概论》(费孝通)
  • 《乡土中国》(费孝通)

社会学刻画与解释社会规律,研究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社会提供理论解释。

二、大学社会学专业主要课程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剩余社会科学”:社会事件中激起硝烟弥漫的,是新闻;凝固规范运行的是政治;成为社会沉淀如陈年老酒的是历史——新闻不要,政治不是,历史不归,入社会学也。

四、社会学的研究特点

五、社会学议题

六、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七、社会问题的三个方面

八、社会不平等造成社会分层

九、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十、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和感情的综合体

十一、颠沛流离的社会学,非社会化的社会学

十二、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 农业社会是机械团结的典型代表
  • 工业社会是有机团结的典型代表

十三、婚姻和爱情

爱情三组分:激情、亲密、承诺

十四、社会像张“网”

十五、复杂、多样与统一

十六、社会问题

十七、美国家庭的变迁

第 14 讲 人口学 管理学 民族学 人类学

人口学

一、 研究范围

人口数量,数量变化规律及原因,人口分布,人群生理、心理与文化特征

二、错误的马尔萨斯人口学观点

管理学

一、管理学概述

二、“管理”词义分析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四、儒家管理思想

五、道家管理思想

六、法家管理思想

七、兵家管理思想

八、决策的准则

九、突破管理的边界

情感管理;知识管理;危机管理

十、有限理性原则下的管理

十一、战略权变与战略柔性:博弈与管理

十二、管理实例——北宋丁谓修复皇宫一举三得:运筹与管理

十三、三种管理人才

民族学

一、民族学概述

二、举例:北方民族创造森林文化象征

人类学

一、推荐书目和人类学概述

推荐书目:《人文类型》(弗思 著 费孝通 译)

人类学的细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二、具体问题举例:牙齿和骨骼化石与人类进化和文化

三、文化差异造就现实差异

第 15 讲 政治学 法学 军事学

政治学

一、推荐书目和政治学概述

推荐书目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 《理想国》(柏拉图)
  •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 《政府论》(洛克)

政治学研究:集体决策,权力与权利,维护秩序的社会安排,政府,国际关系

二、大学政治学专业主要课程

三、政治=政 + 治

四、政治主体取得权力的主要途径

  • 血缘继承
  • 暴力夺取
  • 选举获得
  • 交叉运作

五、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方式

  • 和平的方式:1. 说服 2. 奖惩 3. 选举 4. 制定法律政策、发表政见
  • 压力的方式
  • 暴力的方式

六、两个故事——七僧人庙里分粥;七战士上甘岭分苹果

七、为什么研究政治

法学

一、推荐书目和法学概述

推荐书目:《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法学是秩序与正义之学

二、大学法学专业主要课程

三、法学研究对象

四、法的价值

五、法是人类社会阶段性的产物

六、法学的三个世界

  1. 法律条文
  2. 人与人的利益关系
  3. 法律育人背后的文化传统、思想根源

军事学

一、军事学概述

二、地缘战略因素

三、战略文化传统

四、军事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

五、军事运动的基本形式:进攻与防御

六、“以劣胜优”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法

七、军事思维的特点

  • 双向对抗规律
  • 政治性和目标性
  • 对应性,依敌对方面的战略变化而变化

八、“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打胜仗

九、夺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

十、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

十一、把握重心,关照全局

十二、我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

十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我军战略指导的灵魂和精髓,是战略指导的最高境界

十四、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是战斗力的倍增器

十五、战场管理

第 16 讲 经济学

一、推荐书目和经济学概述

推荐书目

  • 《资本论》(马克思)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译《国富论》)( 亚当 · 斯密)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 《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 · 曼昆)1

经世济民之学

二、大学经济学专业主要课程

三、“经济”词义分析

四、西方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1. 理性人假设
  2. 完全信息假设

五、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其科学性不是指它的数学化和模型化

六、西方经济学理论

  1. 重商主义
  2. 古典经济学
  3. 新古典经济学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5. 新经济自由主义

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vs 西方经济学

  • 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本前提假设 vs 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本前提假设
  • 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 vs 以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

八、政治经济学

九、中华经济学

十、经济活动

  • 四种类型:生产活动,分配活动,交换活动,消费活动

十一、制度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

十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十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十四、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两个系数

  • 恩格尔系数
  • 基尼系数

十五、生产

十六、机会成本

十七、经济体制

  • 市场经济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
  • 混合经济体制

十八、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十九、帕累托最优

二十、贸易

二十一、市场失灵

二十二、政府干预

二十三、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十四、生产要素

第 17 讲 新闻与传播 信息管理 教育学 语言学

新闻与传播

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以人大为例)

二、传播的种类

  1. 自我传播
  2. 人际传播
  3. 组织传播
  4. 大众传播
  5. 文艺传播
  6. 跨文化传播

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 22 个类目

三、不同国家图书馆学的特点

教育学

一、教育学概述

二、大学教育学专业主要课程(以北师大为例)

三、教育学的意义

四、对立的教育观点

  • 掌握知识 or 发展能力——形式教育论 vs 实质教育论
  • 教师为主 or 学生为主——教师中心论 vs 学生中心论
  • 全科人才 or 专科人才——通识教育 vs 专业教育

五、孔子教育思想

语言学

一、推荐书目和语言学概述

推荐书目

  • 《语文常谈》(吕叔湘)
  • 《语法答问》(朱德熙)
  •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 《语言学》(徐通锵)
  • 《说文解字》(许慎)

语言学系统而科学地研究语言的本质、起源及运用。

二、大学语言学专业主要课程

三、语言学的意义

四、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

五、语言的结构

  • 语音;语义;词汇;语法

六、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

七、语言的系统性和平行性——以汉语和英语为例

八、汉语将成为人类共同语言——何新的举例说明

九、印欧语系的双轨制语法结构(语词多,语法薄)

十、字与汉语的语法(字词厚,语法多)

十一、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认知现实的不同途径

十二、汉字无法拼音化,也没有必要拼音化

  • 同音字特别多
  • 难以沟通的方言
  •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

十三、反对偶像化索绪尔

十四、语言世界观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十五、推理性思维和语法研究

十六、直觉性思维与语义研究

  • 扎根于汉语结构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是推理式的演绎论证,而是直觉性的比喻例证

十七、为语言研究留一点非科学的空间

第 18 讲 文学 艺术

文学

一、推荐书目和文学概述

推荐书目:《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

二、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三、坏的作家、好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家

四、文学的意义

五、文学理性;文学作品感性

六、两种文学作品:是镜子还是明灯?

七、美与真

八、文学的愉悦功能

九、文学的认识功能

十、文学的启迪功能

十一、唐诗宋词的特殊魅力

十二、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十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学传统

十四、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十五、屈原和楚辞

十六、来自底层的歌唱:汉代乐府民歌

十七、田园诗人陶渊明

十八、“诗仙”李白

十九、“诗圣”杜甫

二十、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

二十一、苏轼

二十二、陆游

二十三、辛弃疾

二十四、人民戏剧家关汉卿

二十五、汤显祖《牡丹亭》

二十六、第一部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二十七、《聊斋志异》

二十八、《红楼梦》

二十九、近现代译介的外国文学

再谈读书的顺序

艺术

一、透过艺术逃避世界、与世界联结

二、艺术分类

第 19 讲 历史学

一、推荐阅读和历史学概述

推荐阅读:《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

二、大学历史学专业主要课程

三、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没有奴隶社会时期可能是无稽之谈,详见 此处

四、多点开花,交融并进的中华文明

五、历史学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六、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事件和人的主观观念

七、历史学的认识功能

八、历史研究的分类

九、秦的统一

十、秦的灭亡

十一、汉朝之兴

十二、中国历史上长时间的盛世朝代

十三、交通

十四、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

十五、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十六、“中国”一词

十七、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些细节

十八、官吏队伍构成上的“儒”与“吏”

十九、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和法律制度

二十、法制社会

二十一、重农抑商

二十二、弱宋的时代特征

二十三、著名战例

二十四、秦汉时期社会风气

二十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二十六、儒家和道家的史学理论

第 20 讲 考古学

一、推荐书目、概述和大学主要课程

推荐书目

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并依此来研究人类历史。

二、古生物学不是考古

三、考古的缘由

  1. 人类对自己的过去好奇
  2. 寻求历史资料
  3. 被动而必要的关怀

四、考古的三类资料

  1. 遗址
  2. 遗物
  3. 自然遗存

五、中国考古学的开端

  • 宋代对鼓舞的研究来正经补史
  • 研究石鼓文、青铜器、碑刻
  • 吕大临《考古图》
  • 金石学

六、古物研究的宏观脉络

  • 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人类所认识的复杂度
  • 地层的演化

七、古史辨派 弃置史料,考古活动重建史料

八、考古学“政治”

十、考古是艺术

十一、古今一体

  • 俞伟超 指出: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就是现代社会

十二、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十三、考古类型法

十四、考古类型说怎样描绘分类

十五、考古学研究中探索精神领域活动的问题

十六、考古学文化的范畴问题

十七、考古的目的——为今天和未来

十八、两则考古学家的话

第 21 讲 社会科学的一般问题

一、价值如何影响社会科学

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而非客体

三、社会科学的干预与自然科学的干预不同

四、文史哲是一家

五、自然科学 vs 社会科学 vs 宗教

六、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化趋势

Footnotes

  1. 本人私自加的,从这套教材入门西方经济学太棒了!相关读书笔记也会尽快整理上来:详见 经济学原理

  2. 可能是这本 《剑桥插图考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