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要内容:
- 认识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
- 历史研究的特点
- 历史研究的意义
- 历史研究的操作程序
- 历史研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历史研究?
历史:
- 是人类经历和创造的一切,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两点:
- 客观实在自身的发展过程;
- 人类认识客观实在的反映过程。
- 历史是一门学科。
- 历史是一种研究(一个国家民族团体发展的研究,牛津大字典)。
历史研究法:
-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 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 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
历史研究著名个案
- 国外
- 这些名著在总体上分化出三种类型:
- 一是思想史研究;
- 二是实践史(包括制度史)的研究;
- 三是人物史尤其是“名人传记”式的研究。
-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思想史代表作)
- 罗素《西方哲学史》(人物史代表作)
- 福柯《规训与惩罚》(实践史代表作)
- 这些名著在总体上分化出三种类型:
- 国内:
- 司马迁《史记》、李敖《胡适评传》(传记式的人物史研究)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慎之《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实践史研究个案)
-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胡适《易卜生主义》(思想史研究个案)
教育历史研究:
- 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 涉及对象:研究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
- 教育实际,指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实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上的教育变革与教育家的教育实际活动等。
- 教育理论,包括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潮以及教育流派的理论观点等。
教育历史研究著名个案
- 国外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三部教育瑰宝。
- 《民主主义与教育》历时二十年,体现了杜威“批判研究”一贯思路,也呈现出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视。
- 两条历史研究的论证路径:
- 一是批判性地考察远古的“教育实践”;
- 二是批判性地考察教育历史中已有的各种教育观念。
- 克雷明《学校的变革》
- 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 国内:
- 王国维《尼采氏之教育观》
- 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
- 《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最大的特色是以逻辑的方式描述历史的细节,结合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以“逻辑的”历史描述方式。
- 熊明安、喻本伐《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
二、历史研究的特点与局限性
- 特点:
- 历史性
- 具体性
- 逻辑性
- 局限:
- 可靠性问题
- 主观因素(抽象过程、加工者、研究者)
- 无法精确定量分析
三、历史研究的适用范围
- 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 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 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 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 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四、历史研究的意义
- 历史研究可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历史研究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 历史研究有助于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五、历史研究的操作程序
- 确定研究问题
- 收集、鉴别和评价历史资料
- 综合分析历史资料的信息
- 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验证文献资料真实性的方法
- 简单判定法:根据研究者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主观定性判断,依赖于研究者自身的科研素质;
- 二重证据法: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用地下出土的史料与古书上所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得出了不少可贵的见解和结论;
- 三角互证法:三角互证法是对同一研究问题,用三个不同来源或不同方式得来的资料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看是否具有一致性,以此来评价资料的真实性。
历史研究的几个要素
- 教育历史研究的基本策略,可以考虑清代学者姚鼐 (1732—1815) 提出的三个要素:义理、考据、辞章。
- 这三个要素显然是所有研究或文章的基本要求,但对于历史研究而言,这三个要素显得尤其重要。
一、义理:让历史显露“意义”和“道理”
(一)寻找有“意义”的历史课题 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试着提出自己的“研究意向”:
- 有无自己喜欢的本专业领域的某个教育思想?
- 有无自己喜欢的本专业的某个教育历史事件?
- 有无自己喜欢的本专业的某个历史人物?
(二)为历史事实提供有“道理”的解释
- 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另一个历史事件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变迁”的因果关系?
- 除了“看得见”的因果关系之外,某个或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是否还受“看不见”的因果关系的支配?隐含了某种“历史规律”?
- 历史事件或历史观念是否具有某种“可比较”的延续关系或平行关系?
二、考据:“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一)搜寻“史料”,直到“饱和”
- “史料”就是历史研究的“证据”,“第一手资料”或“原始材料”,有“第二手资料”或“第二手文献”。一个“史料”经过几次“转手”而成为“二手资料”甚至“三手资料”,它作为“证据”的价值就逐步减弱。
- 资料搜集以达到“饱和”状态为终点。
- 判断研究者所收集的史料是否接近“饱和状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 研究者感到所收集到的资料已经能够充分“证明”自己的“论点”。
- 第二,研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之后,发现后续的文献出现大量“重复现象”,即后一阶段找到的文献频繁地引用前一阶段找到的某几份文献,即关键文献或核心文献。
- 判断研究者所收集的史料是否接近“饱和状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二)“怀疑”与“实证”
- “怀疑的态度”只是考证的开端,完整的考证是经过“怀疑”而提出“假设”,再由“假设”转向“求证”。
- 胡适将这种“怀疑”、“假设”并“求证”的态度称为“大胆的怀疑、小心的求证”。这是是历史研究中的中国式表达,在这种表达的背后是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科学精神”以及相关的追求在起作用。
“兰克学派”
- 德国史学家兰克(RankeL.)强调原始、档案史料的运用以及对史料的审查和批判,以此来达到忠实地再现过去、“如实直书”的目的。
- 兰克在任教的柏林大学开创“讨论班”,专门训练史学人才。
- 19 世纪下半叶,欧洲史学界出现了所谓“兰克学派”(Rankean School),这个学派成为西方史学界实证主义史学、科学主义史学的典范(也有人称之为“客观主义”、“历史主义”)。
(三)提高“证据”质量的基本策略
- 考察文献的目录、导言、注释以及参考文献,以此对文献的质量做一个粗略的估价。
- 考察文献被引用的频率。
- 考察出版机构或专业报刊的学术声誉。
- 在引用二手资料而这种二手资料显示为电子文献时,最好先查找原始出处。
三、辞章:文字功夫——撰写报告
(一)让“论点”与“史料”相互推动 三种类型的研究者,培根:
- 蜘蛛式:是靠自己肚子里分泌出丝来,把网做得很美很漂亮。虽然是好,那点学问却只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造出来的。
- 蚂蚁式:只知道集聚,在地洞里堆起很多东西,能不能消化却不管,有没有用也不管,这是勤力而理解不足。
- 蜜蜂式:蜜蜂采花之后,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制造出新的成绩。
(二)让历史显现出“线索”与“阶段”
- 在搜集资料并经过怀疑、求证之后,接下来需要寻找历史事件本身的发展线索,并勘察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否已经显示出曲折起伏的几个阶段。
- 作为历史研究,总需要有必要的“时间敏感性”。
(三)将有线索的“阶段”化为有情节的“故事”
- 原始状态?变化?为什么变化?缘由?
- 阶段之间如何衔接?转折点?为什么转折?
- 影响历史事件或教育思想的人物及传奇故事。
- 贯穿和衔接,报告的故事性、连贯性和描述性,形成完整的“历史故事”。
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
- 分析历史资料时,注意多学科理论的运用
- 抓住主要事实材料
- 不能将偶然事件运用于讲古论今、预测将来
- 重视研究对象发展的时间顺序
- 研究者要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