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学科领域
教育研究最早是蕴涵在古代圣贤的哲学著述之中,后来逐步从哲学母胎中独立出来,经不断丰富和发展,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学科群。 两类教育学科
- 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借鉴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分析、研究和解释教育活动,出现了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2)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教育活动,就出现了教育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实验学等学科。 (3)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解释或成果,来解决教育中的某一相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如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以及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规划学等。
2、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对教育理论本身进行反省与研究,由此形成一些新的学科领域,比如教育科学学、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
(二)教育研究的分类
教育研究类型多种多样,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型的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有相应的特殊要求。
1、根据研究范围划分: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一般课题较大,涉及层面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研究范围较广,研究结果多为某种决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如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生态,教育与人口以及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政策、教育投资、教育评价等整体性问题。 如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民族人口结构与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社会转型与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投资体制与教育效益的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等等。
中观研究是对中观层面的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研究,通常是以阶段性问理、局部性问题为对象,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综合研究。 如学校的德育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学校教育投资的效益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模式问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问题,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等等。
微观研究側重于研究教育微观层面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通常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单独因素进行的具体研究,一般涉及面较小。 如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农村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教师培养的多样化模式,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交往形式,校长的管理角色等。
2、根据研究目的划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是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阐明教育的规律,扩展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修改、补充或发展某些现存的原理与概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 目的:发现规律,建立理论
- 成果形式:学术论文、著作
- 成果价值:丰富理论,影响
- 科学研究人员:理论家
- 风险系数:较高
- 实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20 世纪教育科学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新时期德育的实施原则,大众数学视野下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等。
应用研究是针对某些具体实际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性的研究,它把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方案、技能、方法、手段与策略,使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目标。
- 目的:创新技术、模式
- 成果形式:专利或论文、著作
- 成果价值:形成模式,影响特定领域
- 研究人员:教研员、校长、教师
- 风险系数:一般
- 实例:中小学素质教育
如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农村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教师培养的多样化模式,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交往形式,校长的管理角色等。
3、根据研究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定量研究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4、根据研究场所或方式划分:文献研究和现场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材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在书斋中进行,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