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2.1.1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
- 图式(schemes):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含:
- 同化(assimilation):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 顺应(accommdation):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先天遗传图式 图式分化,举例:小孩子吮吸奶嘴 图式组合,举例:小孩子看 + 抓握
- 平衡(equilibrium)
- 个体对环境的同化与适应之间的均势(balance)
- 图式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
小结:
- 人的认知的机能是适应环境
- 图式是个体的认知的结构
- 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 平衡则涉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均势以及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之间的均衡
2.1.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
次序 | 阶段 | 年龄 |
---|---|---|
1 |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 0-2 |
2 |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 2-7 |
3 |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 7-11 |
4 |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 11- 成人 |
1、感知运动阶段
- 成就
- 客体永久性
- 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
- 运算(operations):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 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能够运用表象、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
- 主要思维特征
- 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 思维的不可逆性,尚未形成守恒(conservation,不论物体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的观念,倾向于用一种标准或维度做出判断
- 泛灵论(animism)
- 前运算阶段教学建议
- 比较
- 角色转换
- 观察
- 具体提示和可视化
- 体验
- 探索
- 与他人互动
3、具体运算阶段
- 能够完成下列运算:
- 守恒:同一性(identity);可逆性(reversibility);补偿性(compensation)
- 分类
- 排序
- 注意:该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 愈加以社会为中心,日益意识到别人的看法,能够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
- 具体运算阶段教学建议:
- 发现概念和原理
- 排序和分类
- 举例呈现抽象概念
- 安排需要守恒概念的活动
-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言语解释
- 说出解答的依据或论证
4、形式运算阶段
- 超越对具体事物的依赖,形式从内容中分离出来
- 多维度、抽象思维
- 能完成的运算:
- 假设推理
- 类比推理
- 逻辑推理
- 形式运算阶段教学建议
- 注意个体差异
- 提出又去问题,要求学生作出假设、解决并评价
- 要求学生考虑一切可能解答
- 让学生开展项目和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分离并控制变量
- 鼓励学生观察变量关系
- 要求学生概括总结知识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所有的几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个发展阶段。
2.1.3 皮亚杰认知发展因素
- 成熟(maturation):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 练习与经验(practice and experience):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 两种经验:
- 物理经验(physical experience):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
- 逻辑数理经验(logic-mathematical experience):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来的动作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 两种经验:
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 社会性经验(social transmission):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传递;
社会约定知识:注入规则、法律、道德、价值、伦理、习俗、名称和语言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 平衡化(equilibration):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皮亚杰的观点:心理的成长是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 反对先验论
- 反对经验论
- 提出建构主义
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 教育要促进儿童内部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 教育应当适合儿童当前的发展阶段;
-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2.2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Lev S.Vygotsky, 1896-1934)
2.2.1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 低级心理机能
- 简单知觉、无意注意、自然记忆等
- 个体早期以直接方式与外界互动时的特征
- 动物进化的结果
- 高级心理机能
- 类别性知觉、有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
- 以符号为中介
- 社会历史性发展的结果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
活动论 | 符号中介论 | 内化论 | |
---|---|---|---|
种系心理发展 | |||
个体心理发展 |
- 活动论
- 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也制约着人的心理的基本结构;
- 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过程与其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
- 举例:爱斯基摩人眼中的十几种白色;不同语言的不同计数单位
- 符号中介论
- 人的劳动活动与心理活动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
- 物质生产工具:指向个体外部,引起客体变化
- 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系统):指向个体内部,影响心理结构和行为
- 个体的心理活动也是以符号工具为中介的,如制定计划、学习词汇、计算价格、问题解决、地理知识…
- 人的劳动活动与心理活动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
- 内化论
- 从外部心理过程结构向内部心理过程结构转化的过程就是内化(internalization);
-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活动外部的、展开的、集体的形式向活动的内部的、精简的、个体的形式的转化中实现的;
“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自我言语
- 皮亚杰: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 维果斯基: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过渡形式;
- 外部言语阶段→自我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2.2.2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 实际水平是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
- 潜在发展水平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落在最近发展区之内,带动发展。
今天儿童靠成人帮助完成的事情,明天他就能自己独立地完成。“
2.3 学生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
2.3.1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个体的发展贯穿人生过程的全程,可分为八个阶段;
- 各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 各阶段个体都面临着发展危机;
- 个体解决每一危机的方式对他人格某个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前面阶段的发展影响后面阶段的发展
年龄 | 发展危机 | 重要事件 | 危机描述 | 重要关系 | 发展重点 |
---|---|---|---|---|---|
0-18 个月 | 信任 vs 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 | 喂食 | 与监护者建立初步的爱和信任,获得安全感。处理不好,在不熟悉环境产生焦虑。 | 母亲 | 得到、给予 |
18 个月 -3 岁 | 自主 vs 羞愧与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 如厕训练 | 儿童身体技能获得发展,开始出现按照社会要求的自主性行为;如果不能较好控制自己行为,则容易缺乏信心,发展出羞愧。 | 父母 | 支持、放手 |
3-6 岁 | 主动 vs 愧疚(Initiative vs. Guilt) | 独立 | 儿童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信任感;如发展不顺利,则表现出退缩行为或过于主动引起内疚感。 | 家庭基本成员 | 做事(追随)、模仿(游戏) |
6-12 岁 | 勤奋 vs 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 入学 | 儿童开始学会处理学习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 | 邻居、学校 | 完成事情、共同完成事情 |
12-18 岁 | 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 同伴关系 | 青少年在职业、性别角色方面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如发展不顺利,则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 | 同伴全体与领导榜样 | 成为自己、分享自己 |
成年初期 | 亲密 vs 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 | 爱情关系 | 成年初期逐渐感到和他人相处具有亲密感;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容易被社会疏离而感到孤独寂寞。 | 友伴、恋人以及竞争与合作的伙伴 | 在另一半那里找到自我 |
成年中期 | 繁殖 vs 停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 养育子女、指导者 | 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人发展;如果发展不顺利则不关心他人,生活容易失去意义。 | 分工与共同承担家务 | 关照 |
成年晚期(65 岁以后) | 完美无憾 vs 悲观绝望(Integrity vs. Despair) | 反省和接受生活 | 自我接受感和满足感达到顶点,安享晚年;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固着于陈年往事,虚度时光 | 我的一生 | 实现自我 |
2.3.2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
- 有观点认为,自我概念是有层次结构的;
- 自我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教育情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
-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形成的;
大鱼小池塘效应(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小鱼大池塘效应(Little-Fish-Bid-Pond Effect)
自尊(self-esteem):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其情绪。 培养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
- 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 成就感,指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因而会产生一种完美感受;
- 力量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