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 社会
- 知识
- 学生
信息科学与技术、脑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进展,使得能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主题。
- 信息技术引起的学习革命;
- 学校要有“教育涵养”;
有三种技能必须教给学生:
- 我们需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
- 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
- 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的学习。 —— Alan November
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Albert Einstein
巴伯(M. Barber)2009 年 7 月提出了一个课程公式,体现了“受到良好教育意味着什么”WE 代表 well educated, 字母 K 代表“知识”,T 代表“思维”,L 代表“领导才能”(领导自己和他人),E 代表“道德品质”。1
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忽视的三点:
- 学生个性差异问题
- 学生性别差异问题
- 地方民族文化差异
2、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 普遍性目标(笼统的、共性的、原则性的要求)
- 体验性目标(过程性的目标,如感受、认识、操作、演示等)
- 表现性目标(个性培养、发展目标)
3、课程目标的领域(1956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
- 认知领域目标
- 情感领域目标
-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 人际技能领域目标
认知发展
Krathwohl, Bloom & Masia(1964) 情意目标分类 2
技能发展 Simpson(1971)
主阶层 | 次阶层 |
---|---|
7.0 独创 (origination) | |
6.0 适应 (adaption) | |
5.0 复杂的外显反应 (complex overt response) | 5.20 自动表现 (automatic performance) 5.10 解决不确定性 (resolution of uncertainty) |
4.0 机械化 (mechanism) | |
3.0 引导反应 (guided response) | 3.20 尝试错误 (trial and error) 3.10 模仿 (imitation) |
2.0 准备状态 (set) | 2.30 情绪状态 (emotional set) 2.20 生理状态 (physical set) 2.10 心理状态 (mental set) |
1.0 感知 (perception) | 1.30 转换 (translation) 1.20 线索选择 (cue selection) 1.10 感官刺激 (sensory stimulus) |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 (符号)知识是课程内容的核心
- (直接)经验是流动的课程内容
知识的内部结构
Footnotes
-
资料来源: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Shaping the Future: How Good Education Systems Can Become Great in the Decade Ahead. Mckinsey Quarterly, 7, 2009. ↩
-
图片来源:情意範疇的教育目標及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