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罗马社会与文化

一 、 古罗马社会的形成

古罗马的历史分期

  • 王政时期:公元前 7 世纪至前 6 世纪末
  • 共和时期: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27 年(分共和前期与共和后期)——海外扩张与奴隶制加剧
  • 帝国时期:前 27 年至公元 476 年——矛盾深化和外族入侵

二、 古罗马的法治文化

  • 罗马人自己的法律 :民法和十二铜表法。目的是维护罗马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
  • 罗马通用法的出现:创造“外事行政长官” 制,负责处理解决那些无法归属传统民法管理范围之内的争端;
  • 原因:世界主义与“自然法” 的影响;
  • 3 世纪形成了新的罗马民法;6 世纪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是这一思想的继续。
  • 罗马私法的确立 :是关于私有财产认定的法律。它使得每个人由于财产的区别而与别人保持不同。私法的发明,意味着罗马人发现了人类个体。

古罗马法治文化对人类及教育的影响

  • 影响了教育家对人的认识:共同人性和个性;
  • 使得人类对自身有了新的认识: 法律不仅保护人 , 也对人与人之间进行区分;
  • 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小结:法治文化是罗马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

2 古罗马教育的发展

一、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共和早期的教育——古罗马的教育

  • 教育形式:家庭教育
  • 教育者:父母
  • 教育目的:培养军人和农民
  • 教育内容:
    • 男孩 → 学习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军事技能、道德品质、宗教和法律;
    • 女孩 → 学习家政

共和后期的教育——希腊 - 罗马教育

1、学校类型及特点

(1)初级学校

  • 教师:具有一定文化的奴隶;
  • 学生:7-12 岁的男女儿童;
  • 教育内容:拉丁语;
  • 教育方法:背诵、默写和体罚;
  • 教学设施:简陋、落后。

(2)文法学校

  • 教师:希腊人(被俘或被扣为人质的希腊人)
  • 学生:12-16 岁的男童
  • 教育内容:初期只有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后来增加了拉丁语、拉丁文法和拉丁文学。
  • 教学用语:希腊语和拉丁语
  • 学校性质:私立

(3)修辞学校

  • 教师:多为希腊人
  • 学生:16-20 岁的男性(通常是贵族和上层平民的子弟)
  • 教育内容:修辞学、希腊语、希腊文学、 哲学、历史、法律、数学和音乐
  • 教育方法:演说、雄辩的训练
  • 教育目的: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2、具有罗马特色的学校

  • 拉丁文法学校: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为教学内容,是罗马主要的中等教育学校。
  • 拉丁修辞学校:用拉丁语教学,是古罗马主要的高等教育学校类型。
  • 医学校:进行医学教育的专门机构,标志着罗马的医学教育从此走向正规。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基督教 - 罗马教育

教育的主要变化:

  • 教育管理:帝国政府加强对初级学校的视察和严格的监督;
  • 教育机会:逐渐缩小,局限在贵族阶级和骑士阶级;
  • 研究与教学:形式化;
  • 教育内容:逐步缩小,且重形式;
  • 专业和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出现了法律学校。

三、基督教的兴起和教育

1、基督教的兴起

  • 公元前 1 世纪产生;
  • 公元 313 年,罗马皇帝颁布“ 宽容赦令” ,基督教成为古罗马的正统意识形态。

2、基督教的教育

  • 教师:僧侣和牧师
  • 课程内容:宗教神学及符合教会要求的内容
  • 教育目的:传播教义、吸收教徒
  • 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初等教义学校,高等教义学校)

(1)初等教义学校

  • 教育水平:初等教育水平;
  • 办学目的:对原来信仰“异教”的皈依者,进行必要的入学前教育和宗教教育;
  • 教育阶段:申请入学→“谛听者” →“跪拜者” → “选民”

(2) 高等教义学校

  • 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
  • 办学目的:培养神职人员;
  • 教育内容:主要是“异教”文化学术,即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包括文法、音乐、修辞学、天文学、解剖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

3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 西赛罗(前 106— 前 43)是古罗马的政治家,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共和国》、《论雄辩家》等著作中。
  • 教育目的论: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
  • 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雄辩家。

雄辩家应具备的素养:

  • 首先,具有广博的知识。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
  •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 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人道”的教育

  • 人道指为人之道。为人之道的条件:
    1. 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2. 以同情、仁爱、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只有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 昆体良(35 - 100 或 40-114 年),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 《雄辩术原理》
  • 教育思想包括论雄辩家的培养、教学论和关于教师的论述。

1、论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的作用

  • 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
  • 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能敏捷、灵敏地学习;
  • 也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2、教学论

  • 教学组织形式:提出分班教学、因材施教 ;
  • 教学原则和方法:反对体罚,提倡鼓励;
  • 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 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 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3、关于教师的论述

  •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教师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
    •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 热爱学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
    • 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效地教学。
    •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 奥古斯丁(公元 354-430 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
  • 他的重要著作是《忏悔录》,该书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
  • 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1、宗教哲学与教育

  • 认为最高精神实体是上帝。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
  • 提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的观点。认为教会乃“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 教会是人通向永生的必经之路;
  • 主张教权高于世俗政权,世俗国家和教育应接受教会的领导。

2、灵魂论和知识论

  • 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具有三种功能 :知、情、 意。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
  •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 知识论,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3、伦理学和德育

  • “原罪论”是其伦理学和德育的核心,成为中世纪学校强调纪律和惩罚儿童的理论根源;
  • 禁欲主义是原罪论的派生物。认为人要想得救,就要过禁欲的生活,持“静修”的态度,避免采取行动;
  • 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影响较大,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本章小结

  • 古罗马的法治文化构成了罗马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也影响了基督教教育;
  • 古罗马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罗马教育随着国家政体变化而变化的现实;
  • 古罗马教育思想反映了罗马教育家对罗马现实社会演说家教育和神学教育的一种回应。

思考题

  • 古罗马在文化教育方面与古希腊相比有何新的特点;
  • 基督教的兴起对西方教育的发展有何影响 ;
  • 如何认识和评价古罗马三位教育家,试比较异同。
  • 试论昆体良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