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世纪前期欧美日教育的发展

  • 19 世纪末年从西方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立法、学制改革等成为主要手段。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法案

1、《巴尔福教育法》

  • 时间:1902 年
  • 目的: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和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 内容:
    1. 设立地方教育局,以取代原地方教育委员会;
    2. 地方教育局负有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的权力。
  • 意义:促成了英国中央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2、《费舍教育法》

  • 时间:1918 年
  • 内容:
    1. 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2. 为 2-5 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并规定 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3. 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并向 14-16 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一定的学习课程和教育训练。
  • 意义:首次明确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迈进了一步。

3、《哈多报告书》

  • 时间:1926-1933
  • 内容:
    1. 小学教育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2. 儿童 11 岁以后所受到的教育称为中等教育;
    3. 在 11 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
  • 意义: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4、《1944 年教育法》(巴特勒教育法)

  • 时间:1944 年
  • 内容:
    1.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2. 实施 5-15 岁的义务教育;
    3.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 意义
    • 结束了二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 管理上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相结合;
    • 学制上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1、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 途径:实施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
  • 原则:国民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

2、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 统一学校运动(1919 年)
  • “新大学同志会”主张,教育应当是“统一的教育”;使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衔接;高等教育向一切中学毕业生开放。

3、一些重要的学制改革

  • 1923 年,法国决定在初等教育阶段实施统一的学校制度;
  • 1930 年,法国的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实行免费;
  • 1933 年,决定在中学设立统一入学考试制度,使学生享有入学机会的平等;
  • 1937 年,教育部长让·泽提出了在中学的初级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

4、职业技术教育的《埃斯蒂埃法》

  • 时间:1919 年
  • 内容:
    1. 由国家承担职业教育任务;
    2. 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负担一半;
    3. 18 岁以下的青年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4. 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职业基础的各学科、获得劳动技能的学习。
  • 意义:法案的颁布,使法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的事业。该法有“技术教育宪章”之称。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1、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1870~1918)

  • 学校制度:三轨制;
  • 学校类型:国民学校、中间学校和文科中学;
  • 教育特点:阶级性、等级性。

2、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1919~1933)

  • 教育特点:
    1. 教育权归各州所有,国家负责对各类教育事业进行监督;
    2. 在普通教育上,主张废除等级性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
  •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教育的变化:
    • 初等教育:实施 4 年制统一基础学校制度,废除帝国时期的双轨学制;
    • 中等教育:取消了中学预备学校,使中学建立在统一基础学校之上;增加德意志学校和上层建筑学校;
    • 高等教育: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又提出要面向大众的要求,加强民众高等学校的建设。

3、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1933~1945)

  •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的各级教育出现全面倒退;教育民族主义和政治化的倾向;教育逐步纳入到法西斯教育的轨道,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

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 时间:1918 年
  • 目的:重新研究中等教育的职能和目的问题,以提高中等教育的社会效益;
  • 内容:
    1. 教育指导原则:注重民主、发展个性;
    2. 中等教育七大目标: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和道德品格。
  • 学制:6-12 岁为初等教育、12-18 岁为中等教育,每段 3 年,形成 6-3-3 学制;中等教育应当在组织统一、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
  • 意义:报告肯定了 6-3-3 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的思想。

2、“八年研究”计划(1933~1941)

  • 组织:进步教育协会成立“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俄亥俄州大学教授艾肯任主席;
  • 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方法的选择、安排和评估工作;
  • 目的:加强中学与大学的合作关系;解决高中存在的问题;
  • 意义:揭示了高中教育发展的问题,为美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初级学院运动

  • 发起:1892 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
  • 内容:大学的 4 个学年分两个阶段,前两年为“初级学院”,后两年为“高级学院”;前一阶段的课程类似中等教育,后一阶段的课程类似专业教育或研究生教育;
  • 意义:初级学院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4、《史密斯—休斯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 时间:1917 年
  • 内容:
    1. 由联邦拨款补助各州发展大学程度的职业教育,开办教育职业学校;
    2. 联邦与州合作,提供工、商、农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培训,对职业教育师资训练机构提供资助;
    3. 在公立学校中设立职业科,及职业课,把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职能的综合中学;
  • 意义:使得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五、日本教育的发展

1、20 世纪初至 20 年代末的发展

  • 法案:《教育敕语》(1890)、《大学令》、《再改正小学校令》、《高级中学令》、《高等女子学校令》、《高等女子学校令施行规则》;
  • 特点: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控制;整顿和发展中等教育;女子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2、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 法令:《国民学校令》、《战时教育令》;
  • 特点:教育的军国主义化、法西斯化,成为了服务于日本战争机器的工具;加强对学生和教师思想的控制;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对各级教育进行改革,更强化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2 苏联教育的发展

  • 1917 年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苏联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打破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制。

一、建国初期对旧教育的改造

  • 重点: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
  • 措施:
    1. 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构;
    2. 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
    3. 面向所有人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确立;
    4. 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 法案:1918 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 统一劳动学校
    • 学校分两级,8 岁 -13 岁为第一级;14-17 岁为第二级学校;“统一”表现为学校类型是统一的;两段相互衔接;“劳动”表现为学校是进行综合技术劳动教育的,所有的儿童都要参加体力劳动。

二、20 年代苏联教育的发展

  • “综合教学大纲”
  • 20 年代,苏联开始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1921—1925 年间,公布了“综合教学大纲”;
  • 大纲按照自然、社会、劳动等“生活主题”对初等学校的教材加以综合,把各科教材用一个单元联系起来,每个单元又与生活联系起来。
  • 存在的问题:对学科系统教材知识的轻视

三、30-40 年代中期教育的调整和发展

  • 重点:大力开展普及义务教育,重视和加强对普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整顿;
  • 法令:《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1931);
  • 内容:
    1. 对普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
    2. 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
    3. 加强师范和高等教育。

3 苏联的教育思想

  •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 3 个阶段,每一阶段涌现出众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革新家。他们结合苏联实践经验,形成了与欧美国家教育理论相区别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1888~1939)

  • 活动:致力于教育、改造少年违法者与流浪儿童的工作;组织和领导“少年违法者工学团”(高尔基工学团)
  • 著作:《教育诗》(1936)、《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儿童教育讲座》(1937)等
  • 目的:培养健康、善于工作和有斗争能力的新一代。
  • 原则: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 集体主义教育原则和方法:
    1. 平行教育原则: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为了集体的教育;
    2. 前景教育原则:不断引导学生集体由近到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最初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
  • 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
    • 自觉的纪律,不是强制性的纪律;纪律是教育的结果,然后才能成为一种手段;
    • 把生产劳动同教学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1893~1978)

1、代表作:《教育学》

2、论教育作用:

  • 教育产生于劳动,是劳动经验的传递;尽管教育能给予的东西很多,但它并不能给予一切;

3、教学论

  • 教学特点:
    1. 学生接受的是前人已经获得的真理;
    2. 学生是在有经验的教师领导下获得对现实事物的认识的;
    3. 巩固知识;
    4. 发展儿童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
  •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 教学内容:从整个科学知识中选择出来的基本知识,包括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各种艺术以及思维科学学科。
  •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德育论

  • 任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对劳动和社会公共财产的社会主义态度、自觉纪律、意志与性格特征。
  • 原则:渗透共产主义的目的性和思想性;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严格要求和尊重人格相结合;在集体中和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了解学生特性和进行个别教育等。
  • 途径:教学;
  • 方法: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奖惩法。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1918~1970)

1、生平:

  • 苏霍姆林斯基是二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之一;
  • 区教育局长、中学语文教员、教导主任和校长;
  •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 人的道德纯洁,体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性;
  • 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 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
    2. 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
    3. 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
    4. 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
    5. 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3、德育和智育

  • 德育应当及早开始;
  •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
  • 道德习惯形成 3 阶段: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道德成熟阶段;
  •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 帮助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为目标;
  • 智育: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劳动技能、培养脑力劳动的兴趣;
  • 目的:发展智力;
  • 核心:世界观的形成;

4、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

  • 美育也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 步骤:感知美、领会美、创造美;
  • 体育: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需要校医、家长和教师的协力配合。
  • 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劳动成为学生表现创造精神和培养自尊心的手段,成为发展个人多方面的兴趣的中心。

思考题

  1. 20 世纪前期,欧美日等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 20 世纪早期苏联教育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改革重点和历史影响分别是什么?
  3. 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影响;
  4. 简述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
  5.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启发意义;
  6. 简述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7. 自学了解赞科夫的教育思想。